“我这辈子,执一人之手60年,从武汉到香港再到广州,夫妻携手从事新闻工作;执笔66载,从中新社到澳门日报再到千岛日报,向全世界展示真实中国的美好前景。”98岁的张宝锵在接受记者专访时,戏称自己是新闻老枪,“我还会不断造‘纸弹’,直至生命最后一天。”
张宝锵 | 柯小军 摄
暮春时节,记者一行走进张宝锵老先生位于广州天河的家中。张老正坐在阳台前的一张硬木椅上,聚精会神地读报。
“我每天都会在客厅看书读报写稿,陈凤萍在那看着我呢。”张老指着客厅墙上的一张黑白照片说。张老口中的陈凤萍,正是陪伴韦杰夫他60年的妻子。
见记者抬头端详照片,张老说:“这照片是凤萍生病好几年后拍的,她年轻的时候很苗条很好看。”或许是为了印证自己的话,张老从书柜中捧出两本相册。
“这是将我从广东带到上海读书的姐姐,这是武大两广同乡会的同学,这是……”翻开老旧的相册,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仿佛一出出折子戏,细细倾诉着旧日的时光。“看,这是我们的结婚照。”照片中,凤萍穿着婚纱,依偎着西装革履的张宝锵,才子佳人,很是般配。
18岁的官小姐陈凤萍,嫁给年长她9岁的穷学生张宝锵。
认识凤萍是1945年,张宝锵正在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读书,因抗战,当时的武大迁至四川乐山。
第一次见面是在凤萍姨妈(养母的姐姐)家,当时张宝锵和几个学生在一楼的客厅听唱片,无意中抬头,见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子,正缓缓从二楼走下来,“我还记得那首曲子是《雨打芭蕉》,她仿佛是踩着叮叮咚咚的古筝琴声,就这样一步步走进我心里。”
凤萍的姨妈是国民党中将曾扩情的妻子,因也是广东人,善良的曾夫人便时常邀请广东籍学生去她家吃饭听曲。由于养母去世,姨妈便将她接来常住。
原本在成都上学的凤萍,转学进入武大外文系,因跳级数学跟不上,于是张宝锵就自愿当起了家教,“她笨得很,怎么教也教不会,所以天天晚上都要去她家帮她补习。”
第二年,18岁的官小姐陈凤萍,嫁予年长她9岁的穷学生张宝锵。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在纷乱的时局中经历着考验,原本在乐山一家报社担任要闻版主编的张宝锵,新婚10天就不得不离开妻子前往广州,最后又辗转到达香港,在一间中学任教。
1950年代的老报人合影(前排右6为张宝锵)
次年,陈凤萍携刚刚出生的儿子前往香港寻夫,自此,夫妻二人再也没有分离。1951年,张宝锵受邀筹建中国新闻社,夫妻俩从香港回到广州,正式从事新中国的新闻工作。陈凤萍先后在广东省侨报和中新社广东分社做记者,而经验丰富的张宝锵不仅要到一线采访,还是负责把关的编辑,夫唱妇随,一干就是30余年。
陈凤萍和孩子
1985年自中新社广东分社离休后,张宝锵受聘于澳门日报社,担任该报广州办事处主任,每天都和普通记者一起外出采访、摄影,效率惊人,仅1994年一年间在报纸上发表的文字稿就达到414篇、图片154篇。
慎海雄(左三)与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张见悦(左二)、广东分社老社长张宝锵(左四)、符国柱等合影。| 陈骥旻 摄
1997年,时年78岁的韦杰夫他又到曾参与创办的《炎黄世界》杂志,担任副总编辑,不离采写。
2001年,他又支持印尼《千岛日报》,为该报主编《中华文化》副刊,此外,还撰写大量专栏稿件。
60多年来,他撰写的专栏文章已数不胜数,其中“海峡两岸关系探微”专栏,共180篇,聚焦台湾问题,观点明确,意涵丰厚,史实翔实,显示出作者研究国际问题的深厚功力,为海外读者深入解读两岸关系的少见佳作。
因为总是奔赴在新闻第一线,张老成为广东新闻界有名的“七勤”记者:腿勤走、眼勤看、嘴勤问、耳勤听、脑勤动、手勤写又勤拍(照片)。2012年,张老获得首届广东新闻终身荣誉奖。
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得者合影。(左七为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、左六为张宝锵)
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新闻老枪张宝锵似乎越战越勇、越战越欢。而凤萍退休后,则当起了张老的专职“后勤部长”,直至2005年因病去世。
谈到最近的计划,张老说他准备继续写完《霍英东传》,还打算写一系列介绍中国、美国的文章,让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,了解中国的美好,了解中美的关系,并通过华人华侨,影响当地的人民,使得全世界人民都了解中国、支持中国,倾向中国。
2017年2月7日,广东省委宣传部长慎海雄到中新社广东分社走访调研,将一只雄鸡赠送给张宝锵老社长。
“我手中的笔就是枪,我会不断造‘纸弹’向全世界发射,直到有一天去见凤萍。”再次提到妻子,张老的眼眉有些低垂,微笑着的脸上,那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有泪光闪过,“如果有来生,我还会继续帮她补习,继续娶她为妻!”
文字 | 李凌
视频 | 韦杰夫 王庆然
摄影 | 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
编辑 | 又心
我系发哥!专程为你发布广东地界内的大件事!
?
标签: #韦杰夫
评论列表